文献中心

疫苗之战 全球制药巨头的隐蔽赛场已移到中国

 
  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使其成为流感疫苗非常理想的市场,赛诺菲-巴斯德认为中国每年的流感疫苗市场规模约为10亿元,中国流感疫苗的接种率不足1%,老年人群的接种率仅为0.3%,距离WHO希望达到的老年人50%的接种率相差甚远。

    2005年秋末的一天,家住辽宁的一位养鸡户王继成得到警告说,周围村庄已有数千只鸡陆续死亡,很可能爆发了禽流感。

王继成不以为然。他刚在1个月前购买了28瓶浓缩型禽流感疫苗,花了近2000元,然后不辞辛苦地在2天内给自己的1万多只鸡一一进行注射。

    但灾难仍然发生了,他的鸡还是大批感染致死。几天后,有关部门解释说,这是因为王购买的这批疫苗是内蒙古一家生物制药厂违法生产的不合格产品。

    然而,即使是真正的疫苗,带给王继成的也很可能是虚幻的安全感,他不知道的是,千百年来,人类其实对这个直径只有80-120纳米的流感病毒所知甚少,更甭说根治之策了。迄今为止,它已造成有记录的大规模全球人类死亡案例30起,但直到1933年,它才真正被科学家从白鼬身上隔离出来;它有超过200多个的变种,每一次变异后都能轻易让人类处心积虑研发的新药失灵。

    尽管大多数时候,它仅仅是制造一起普通的感冒而已,但由禽流感(以及SARS、生物反恐等)所引发的全球性公共危机,已促使各国政府开始认真制定应急计划,并开出更大的支票——对付病毒的战争已成为疫苗制造商实实在在的生意。

    法国制药集团赛诺菲-安万特(Sanofi-Aventis)旗下的赛诺菲-巴斯德是世界上最大的疫苗制造商,仅在对付禽流感疫苗方面,它已赢得价值1.22亿美元的合同。赛诺菲-巴斯德并非惟一受益和看到机会的企业,瑞士诺华制药去年收购了全球第三大疫苗公司凯龙(Chiron),辉瑞在今年10月9日收购了英国疫苗制造商PowderMed。目前,约有20家制药商向世界卫生组织(WHO)表示,有兴趣开展禽流感方面的工作。

    王继成遇到的困境也凸显了中国市场在这一领域的巨大空白。中国政府和公众对SARS及禽流感的恐惧可能毫无根据,但却使在华的跨国制药公司受益匪浅——关乎全球疫苗制造商排位赛的决战之地已经移到了中国。


【新增长引擎】
    张先涛最近在琢磨的问题看起来似乎和他的工作毫不相干,这位赛诺菲-巴斯德的中国区产品经理日日关注的是,一些时尚奢侈品在中国各个城市的销售情况。他和他的同事们相信,公司正在启动的一项名为“50个最佳城市”(Top  50  Cities)计划,需要他们在分析了城市GDP、消费者受教育程度等基本信息后,再引入一个奢侈品消费参数。

    这可真是相当奇特的逻辑!疫苗销售和奢侈品消费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性?但在张先涛看来,他们正在寻找的这50个销售流感疫苗的最理想城市,应该是如下人群出现最多的地方:他们受过良好教育,有着强烈的疾病预防意识,并且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勇于改变。而通过分析某个奢侈品的销售情况,则可以更快地将这些消费者从人群中辩识出来,同时也提供了选择城市的参考依据。“注射预防流感的疫苗,在中国还属于非常前卫的生活观念。”张先涛说。

    在赛诺菲-巴斯德看来,做这些费神的调研分析是必需的功课:全球疫苗市场正出现了新的增长机会,即预防和诊断能够比治疗为制药业带来更快的增长。

    在众多的疫苗品种中,流感疫苗是疫苗巨头们最为青睐的一种。首先,它可以适用于所有人群,其次它必须每年接种一次,而连续接种则意味着这种消费需求需要被持续满足。

    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使其成为流感疫苗非常理想的市场,赛诺菲-巴斯德认为中国每年的流感疫苗市场规模约为10亿元,中国流感疫苗的接种率不足1%,老年人群的接种率仅为0.3%,距离WHO希望达到的老年人50%的接种率相差甚远。

    而去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则在事实上开放了疫苗市场的销售渠道。在此之前,我国疫苗产品销售和接种的权力基本上都在各级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包括计划疫苗和有价疫苗市场),但现在,拥有商业药品经营资格的医药公司也可以经销疫苗产品了(集中于有价疫苗市场)。尽管葛兰素史克中国疫苗总经理何翠贞预计,完全垄断的市场转化为自由市场的过程大概需要5到6年的时间,但对制药公司和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则利好消息。

    现在,所有的跨国疫苗公司都已进入这个刚刚被允许“开采”的金矿中。赛诺菲-巴斯德今年计划把对中国的疫苗供应量增加到500万支;已经在华建立生产基地的葛兰素史克正忙着引进更多疫苗品种;而诺华制药则已完成了对凯龙的整合开始发力,2006财年的第三季度,诺华在中国和印度这两个疫苗市场都获得了双位数增长。

    “这是个非常聪明的决定。”诺华全球CEO魏思乐在谈到收购凯龙一事时对《环球企业家》说。尽管诺华当时迫于凯龙董事会压力,将收购价格从每股45美元提高到48美元,总共付出了51亿美元的收购成本,但众多的分析师还是认为它捡了个大便宜。此项收购让诺华一举跻身全球5大疫苗制造商之列,有资格参与争夺这个年市场规模被估计为180亿美元的新兴市场—全球制药业早已从1990年代高达两位数的强劲增长滑落到今天的个位数,而疫苗市场的增速却达到了一般药品市场的2倍,转舵势在必然。

    最直接感受到疫苗巨头“登陆”压力的当数中国的疫苗生产企业,比如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之前,它因为拥有政府计划内疫苗的大量定单,始终稳稳占据国内疫苗市场的头把交椅;而在有价疫苗市场,它也是惟一能够和跨国制药公司抗衡的国内重量级选手。但现在,其市场份额已下降了10%左右,去年8月,这位中国“国家队队员”还专门召开流感疫苗专题会,讨论怎样应对来自跨国公司的压力。“今年,我们一定要争取夺回阵地。”中生集团新闻发言人王建华说。


【最大买家】
    疫苗巨头现在面临的情况是,三种流通状况同时在中国进行:有的地方疫苗的流通渠道仍然和新的流通法颁布前没有什么两样,完全由省级疾控中心掌控;有的地方主要由省疾控中心把持,但是已经有部分医药公司开始销售疫苗;而有的地方已经逐渐开放市场。

    对于市场状况的判断决定了不同的市场策略。其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便是,谁是买家?

    毫无疑问,即使考虑到中国疫苗市场逐渐开放的事实,就疫苗制造商而言,政府采购的订单仍然是最具诱惑力的,往往一个大额订单就能改变几大巨头的市场座次。

    对这些已经垄断了全球90%以上市场份额的疫苗巨头来说,它们在中国的一切努力都围绕着两个主题来进行:如何说服政府主管部门将疫苗纳入相应的医保体系,以及让自己成为政府采购体系的最大供应商。

    为了实现第一个目标,赛诺菲-巴斯德采取的方法看上去很简单,就是竭力证明使用流感疫苗来预防和诊断,比事后治疗更能节省费用。为了帮助政府机构收集这方面的比对数据,赛诺菲-巴斯德还主动从WHO那里调用了一些数据,并且提供400万美元赞助中国建立类似的数据库。

    这类关于疾病历史的数据库在美国和欧盟等国家普遍存在,是政府主管部门作出理性决策的基本依据。在中国,缺少这样的数据库使得把流感疫苗纳入全民医保体系更加困难。因为实施这样的系统工程,卫生主管部门无法单独为之,必须有其他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比如负责拨款的财政部和负责定价的国家发改委的支持。

    赛诺菲-巴斯德现在是中国政府采购中的最大供应商,但它的地位正在受到像诺华制药这样的实力选手的挑战。而且,不断有新成员试图进入这个市场,来满足政府对多元化供应商的需求。CSL(Commonwealth  Serum  Laboratory)是由前澳大利亚卫生部疫苗部门改制上市而成,在澳大利亚占据着绝大部分的疫苗市场份额。在成功进入美国市场,获得了美国政府2000万支流感疫苗订单之后,于今年6月和中国疾控中心、卫生部相关人士开会探讨进入中国市场的可能性,CSL的最后结论是,不能只做中国市场的看客。

    美国政府之所以会引进CSL和中国政府的考虑不无相似。政府需要多元化的供应商以分散风险。比如当出现一家疫苗供应商的生产危机时,能够有备份保证供应安全。而目前的三大供应商均来自于北半球,来自南半球的CSL则能够发挥其平衡供应的作用。

    玩家越来越多,意味着竞争越来越激烈,则更考验跨国制药公司在政府公关方面的本领。这是一种微妙的学问,即如何从单纯受政策影响的被动地位,转变为积极影响政策制订的主动状态。它们开始充当这个行业中的学术咨询、学术赞助的角色,并为政府决策提供各种方便。比如赛诺菲-巴斯德就自己付费请美世咨询做“中国企业禽流感应对调查”,在为自己的市场策略提供依据的同时也丰富政府的数据库。

    赛诺菲-巴斯德也在发展新的买家,如企业用户。困难之一仍在于,如何说服企业将接种流感疫苗作为员工的福利而负担费用,并纳入整体的公共卫生危机应急计划。

    而葛兰素史克则在儿童疫苗市场开辟新赢利点,希望让更多父母给孩子从小就开始接种其提供的儿童流感疫苗。

    然而,即使是开辟其他细分市场,赢得政府这个最大买家的“心”也十分重要。政府的政策指引往往能够对疫苗的销售产生决定性影响,何翠贞告诉《环球企业家》,前者对于疫苗种类的推荐和疫苗接种程序的规定,会极大地影响疫苗供应商的订单大小和市场策略等。


【细节竞赛】
    疫苗很脆弱。它不像化学药品那样可以工业化地持续生产,而是具有周期性生产的特性,并且产能有限;在运输途中,全程温度则必须保持在摄氏2到8度之间。今年,国家还针对冷链运输方的条件做出了专门规定。这种种的特殊要求,也在考验着跨国疫苗公司能否在中国市场上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在原来的渠道垄断状态打破以后,疫苗制造商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之前它只需要将疫苗运送到全国40多家省级疾控中心,由后者完成分销即可;而现在,则要面对一张更庞大的分销网络,这个网络由全国2700多家防疫站和1万多家终端医院构成,其中还包括一些社区服务中心。

    运送过程中的苛刻标准和分销网络的庞杂决定了疫苗经销商的实力是制药公司取胜的关键因素。而疫苗的经销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物流商,他们还要负责收取回款,并且帮助制药公司来管理渠道。诺华和中国最具实力的经销商中信疫苗合作,赛诺菲-巴斯德选择赛诺菲-安万特在全球的冷链运输供应商瑞士裕利集团(ZUELLIG  PHARMA),葛兰素史克则和海南泰凌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成为合作伙伴。

    冷链运输特别强调疫苗运输包装材料的优化和对冷链运输全程监控系统。跨国公司们在这方面的投入都不遗余力,并且竭力宣称自己的冷链运输设备是无可匹敌,集各种高科技之大成。赛诺菲-巴斯德宣称自己的包装能够在室外保温长达一个月之久,并且在运输过程中,其设在广州的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可以随时监控到疫苗在运输过程中的温度。葛兰素史克同样对自己的包装材料宝丽珑的品质充满自信,产品从冻库、冷藏库到冷藏车、低温码头之间的周转过程,都有先进设备对全程温度实施监控,其标准远远高于中国现在要求的水平。

    这样的严苛是必须的,否则任何细节上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疫苗制造商深陷麻烦。2004年10月,英国政府突然吊销了凯龙的生产执照,并禁止将4500万支疫苗运送出利物浦工厂,原因就是发现凯龙的工厂里有部分产品未符合消毒标准。10月13日,凯龙股价应声下跌5.54%,从而为诺华发起收购制造了机会。诺华当时已是凯龙的股东,但魏思乐发现,“作为一个小股东,你不能对它的问题作出改变,我们只有进入,才能更好地解决凯龙当时面临的问题。”

    魏思乐积极地游说凯龙董事会,为董事们分析情势、提供建议,告诉他们怎样才是能够帮助凯龙度过难关的方法,“在分析和争吵之后,我们提出了收购建议,结果股东也发现,接受我们的并购建议总好过拒绝”。

    但这个诺华千方百计挤入的疫苗市场,也存在一定风险。有分析人士相信:“生产挑战、专利问题以及公众对疫苗价格的压力,可能不会让任何人有发横财的机会。”
 
 
来源: 网易商业
日期: 2006-12-07  
 
 

  • 上一篇:《医药行业评述》系列之二:开局 僵局 变局
  • 下一篇:外资在天津投资医药企业总投资超过10亿美元